抗战时期,八路军在长城外的“伪满”区域成功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根据地,这个根据地涵盖了承德、平泉、宁城联合县。在这些区域,我军一支小型武装经常被敌人追击。每当他们在铁路附近活动时专业配资财经网,敌人几乎立刻就能获知消息。所幸,我军行动迅速,总能摆脱敌人的追踪。
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即便我军事先封锁了消息,并对行动进行了严格的管控,敌人还是能迅速掌握我们的动态。他们并不拥有“千里眼”或“顺风耳”,那么,他们的信息来源究竟是什么呢?经过侦察,我军发现并摧毁了敌人的秘密情报网,成功消灭了日本特务头目。
承、平、宁联合县的办事处主任是周治国,下辖六个区,其中张野溪担任五、六区基干队队长。张野溪带领着四十多名队员,频繁破坏敌人交通线,尤其是锦州至古北口的铁路。这样不仅阻止了日军对关内物资的调运,还扩大了游击区和地方武装,将敌人原本安稳的后方变成了前线。
1943年6月,张野溪的基干队在5区和6区的活动刚刚展开时,发生了一些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。
展开剩余82%第一次是在一个夜晚,基干队从凌源西南方向出发,沿着铁路行进,最终计划前往三十家子的喇嘛洞。虽然夜色仍未完全消退,他们决定暂时停留在喇嘛洞山上,避免打扰当地百姓。然而,他们还未等到天亮,便发现四辆轨道车突然亮起灯光,车上坐满了全副武装的铁路警务队员。这意味着,敌人已经察觉到了基干队的行动。
第二次是在基干队从刘仗子西边出发时,打算通过树林绕过铧子炉、赵杖子,直奔狐狸山。刚过青龙河,他们又遇到了敌人骑上轨道车追来,队伍只得原地撤退。
第三次,基干队从宁城县朝宝沟出发,计划前往平泉县草袋子沟、于仗子一带。没想到,敌人又迅速找到了他们。更为奇怪的是,这里距铁路超过二十里,原本属于山区,完全不在铁路管辖范围内。然而,敌人却派出了铁路警务队进行追踪。
经过几次目标暴露,张野溪的队伍开始产生疑虑:每当他们在凌源以西的铁路两侧活动时,尽管做了充分的隐蔽准备,却总能被敌人提前发现。敌人究竟是怎么掌握这些信息的?
基干队几乎每次暴露目标后,敌人总是首先出动的是宋杖子车站的警务队。每次敌人行动归来后,几个车站的轨道车都会停在宋杖子车站,人员聚集开会。张野溪心生疑虑,认为宋杖子车站警务队很可能是敌人的情报中枢,甚至驻有敌人重要的指挥人物。
为弄清真相,张野溪派出了三班长去宋杖子一带进行侦察。几天后,三班长带着情报返回,报告了两件令他们更为疑惑的事情。
一件是关于日军见子马昶的情况。马昶看似是宋杖子车站的警务队长,但他的行为却非常异常。他不仅精通汉语,了解中国民情,而且在平时与群众打交道时,表现得极为亲切和蔼。他对百姓提供各种便利,甚至帮助中国人购买煤油、食盐等物资。他还主动帮助人们,不收受贿赂,反而让妻子拿些小物件作为回赠。虽然他家供奉着观音,但他的行为总是表面和善,似乎与其他日军大相径庭。然而,许多群众对此人十分信任,认为他“心地好”,完全忽视了他身份的特殊性。
另一个怪事则出在一个铁路工人身上。这个巡道工常常帮马昶家做些零活,然而,他在巡道时经常不认真检查铁路设施。虽然他的工作态度不太合格,却深得马昶的信任。张野溪和三班长心生疑问,决定调查这个人背后可能隐藏的线索。
通过一系列的侦察和分析,张野溪和队员们认为,宋杖子车站的警务队极有可能是敌人的情报站。马昶的异常行为以及铁路工人的可疑举动,似乎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——敌人已经在这一带建立了情报网,且马昶很可能是背后的指使者。
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张野溪决定采取行动。他与三班长一起伪装成两名特务,前往宋杖子车站进行侦察。通过一番巧妙的接触,他们发现马昶确实是一个高级特务,手下有多个便衣特务,并且通过铁路网建立了广泛的情报网络。为了摧毁敌人的情报系统,基干队决定对宋杖子车站进行奇袭,消灭马昶。
1943年7月19日,夜幕降临,基干队和二中队整装待发,准备进行这次关键性的袭击。月光洒在大地上,战斗的气氛异常紧张。夜间十一点,基干队按照计划出发,二中队在外围设下了埋伏,准备打击敌人的援军。
凌晨12点,随着由锦州开往承德的列车离站,张野溪发出了进攻的命令。队员们悄无声息地行动起来,分工明确:二中队负责包围外围,张野溪亲自带领小分队直扑敌人的车站。虽然途中有一些小插曲,但大家都按照计划默契合作,最终成功进入警务队的基地。
经过一番激烈的交火,张野溪成功击败了驻守在车站的敌人。与此同时,二中队成功击溃了前来的援军,敌人无法组织有效反击。最终,整个战斗仅持续了一个小时,基干队不仅消灭了敌军三名日军,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,极大地震慑了敌人。
这次胜利不仅为八路军扩大了游击区,也彻底摧毁了敌人的情报网络,极大打击了敌人的士气,增强了当地群众的抗日信心。
发布于:天津市10倍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